——忆锅炉公司老专家原锅炉研究所所长姜义道
在生命最后的那几天,被肺癌折磨了整整四年多的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身心极度虚弱,神志也已经模糊,生活的点点滴滴逐渐远去,却没日没夜地喃喃自语着“——锅炉——风量——炉膛监测——”,直到生命终止。
他就是把毕生精力全部倾注给了锅炉公司锅炉研究的老专家原锅炉研究所所长——姜义道。
在人生弥留之际,仍然牵挂着热爱的锅炉事业,那是怎样的一份执着与情怀,足以体现这项事业在他生命中的分量。
出身名校 却甘愿扎根北大荒
1964年,25岁的姜义道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发电厂热力设备专业毕业,分配到了哈尔滨锅炉厂。从北京到北大荒,从名校到工厂,姜义道毫无怨言,无条件服从了组织分配,并立誓要为祖国电站装备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他一进工厂便一头扎进工作中,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不求名利,一干就是一辈子。
姜义道进厂后先在23车间实习,文革期间,被下放到11、15、9、19车间劳动锻炼,做过司炉工,当过力工,但他没有丝毫怨言,也不气馁,只当是对自己的一次次磨练。1972年,重新回到技术岗位的他,如饥似渴地扑到了锅炉燃烧、控制和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生产一线锻炼时积累的经验,加上自身肯吃苦,踏实好学,很快脱颖而出,曾担任国家“八五”重大科研等多项攻关课题组组长,1986年担任锅炉研究所所长,逐步成长为一名技术全面的“锅炉专家”。
1999年,姜义道从锅炉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上退休,留用后专心在所里从事锅炉研究。2004年锅炉公司机构调整,姜义道和部分所里同事被划分到了工程技术服务处。当时已是65岁高龄的他,仍主动请缨,要求前往难度最大的电厂去服务,从不讲任何条件。
2007年,姜义道从电厂风尘仆仆地赶回来参加公司一年一次的职工体检,也就是在那次检查中,姜义道被查出了肺癌。在治疗期间,姜义道仍坚持来公司,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到2008年年初,姜义道因病无法再上班,他主动向公司请辞,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哈锅,离开了他默默坚守了一辈子的锅炉研究事业。临走的时候,姜义道将自己亲手整理的一人多高的笔记留了下来。这些笔记现在仍在锅炉研究所内传阅,成为了年轻人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教科书。
在与病魔斗争的最后5年中,他还始终牵挂着单位的工作,常常主动打电话和锅研所的同事探讨技术问题。
他的心,时刻记挂着锅炉事业;他的根,深深扎进了哈锅这片热土。
精益求精 始终坚守科研第一线
“无论是锅炉哪方面的问题,不明白的,就去问姜义道。”这是在锅炉公司技术人员之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在姜义道的世界里,最重要的是锅炉,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和姜义道搭过班子的原锅炉公司副总工程师杨仲明回忆说:“老姜这辈子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一日游时兜里也要揣着书,别人在打扑克、玩麻将,他却如痴如醉地看书,乐在其中。”
年轻时的姜义道,潜心钻研技术,除了家里就是单位、电厂,业余时间也都在单位看书学习、钻研业务。双胞胎儿子呱呱坠地那年,恰逢姜义道负责的一个攻关项目正处在关键时刻。一边是事业,一边是家庭,姜义道毅然选择了事业。这一生,姜义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技术钻研上,对家庭,他总是感觉有太多亏欠。
在我国第一台600MW机组锅炉平圩工程安装、调试阶段,姜义道身为所长,一直坚守在现场,并先后派20多名年轻技术人员前往电厂学习研究,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预期任务。当时电厂引进的炉膛火焰电视监测装置很实用,未来会比较普及。他通过努力把这套装置借到了厂里,专门成立了课题组,成功研制了炉膛火焰电视监控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哈锅锅炉配套要求,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姜义道早年因腰间盘病做过一次手术,又患有严重的风湿,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他对技术的执着。在国产首台600MW优化机组哈三电厂锅炉性能调试过程中,他身先士卒,在电厂一住就是几个月。为了掌握详细的机组运行数据,他因腰不适一个人无法钻进炉膛,硬是找人抬着自己从狭窄的人孔钻进去,近距离观察运行情况,采集性能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提出改进措施,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600MW锅炉性能优化改进和技术开发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后续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求真务实的钻研精神,得到用户的高度赞扬,并专门为他打开了现场研究锅炉性能的方便之门。
上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锅炉公司技术引进增多,很多英文技术资料需要进行消化。看着宝贵的技术资料,学俄语出身的姜义道只能望而兴叹。“我要学习英语,把老外的技术研究透!”当时已年近40的姜义道心里有了个大胆的想法。从此,姜义道便天天拿着英语书,从ABC开始学起,单词本不离身,无论吃饭睡觉,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抄啊背啊。1983年进厂的闫德逊这样回忆:“姜老英语翻译能力,当时在组里是最好的,做到了‘信达雅’(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经姜义道独立翻译的资料有《Ahlstrom Pyroflow循环流化床燃烧系统》、《波所电站CFB锅炉的先进排放控制系统》等,另外,他还负责校对了《ACE电厂启动大事记》等多篇译著。
姜义道在担任锅研所所长期间,他深知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科技,哈锅才能继续往前走。因此,在忙完行政工作后,他依然将精力投入到技术钻研上,并主动承担科研课题,参与具体科研项目,同时还严格要求所里年轻科研人员,多学习、勤钻研,增长学识,鼓励他们多到现场去服务。看到所里的年轻人不抓紧时间学习他就会及时“教育”,相反看到他们在学习,就会主动上前去拍拍肩膀说“好样的”。现任锅炉研究所所长刘恒宇回忆说:“刚进厂时,我写的一份自认为很不错的技术报告,姜所长看后从报告的条理到行文的格式上反复让我修改了五次才满意。不仅如此,姜所长还注重做好传帮带工作,通过言传身教,从思想政治、为人处事和专业技术等方面培养人,使年轻人全面成长。”
几十年来,姜义道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分秒必争,学习资料不离手,就连开会前的一点时间也要利用起来,还经常把材料带回家研究。
姜义道对锅炉研究真可谓情有独钟,甚至为了能够一心投入到锅炉技术的研究、实践中,姜义道宁可放弃提拔的机会,坚守在科研一线,舍不得离开这个让他痴迷的技术岗位。
耕耘一生 收获累累硕果
经过多年的钻研,姜义道逐步成长为既懂自动控制,又擅长锅炉本体和流化床技术的复合型专家,为锅炉公司科技开发作出了突出的功绩。
七十年代,姜义道积极开展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作,为锅炉公司锅炉自动化专业奠定了基础。作为自控专业的带头人,相继开发出锅炉各种点火装置、火焰监测器、风量测量装置及阀门执行器等锅炉专用的一次测量元件和执行机构。
八十年代,他借助引进技术开发出锅炉灭火保护装置等锅炉专用监控保护系统,为现代化大型电站锅炉提供了可靠配套产品,给公司和社会创造了可观的效益。同时,他还主持并具体参加开发出了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锅炉炉膛火焰电视监视系统、数字式火焰检测装置以及DK-2型电液马达执行器等多项新产品,先后获得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市机械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使我公司生产的大型电站锅炉配套自控设备达到国际水平。
九十年代,由他担任课题负责人完成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引进型锅炉烟温、气温偏差原因分析及改进”,有效解决了锅炉公司主导产品300MW锅炉运行初期发生的性能质量问题。他还先后完成了100MW级CFB锅炉大型水冷分离器及关键部件开发,出口巴基斯坦21万千瓦锅炉、首台300MW强制循环锅炉(黄台)、首台300MW自然循环锅炉以及首台国产600MW优化工程(哈三)启动技术服务、运行调整及部分机组的性能试验,技术成果获得了部级、省级的重大科技效益奖。
姜义道在科技战线上成绩斐然,1993年成为厂里最早一批为数不多的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制)获得者,1996年因在技术领域上的重大贡献而晋升为黑龙江省第一批企业里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他获得公司的各种荣誉和奖项更是不胜枚举。
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躺在病床上的姜义道仍不忘钻研学习,在他的病床前摆着两种书,一种是锅炉方面的,另一种是有关癌症的。他对癌症的了解和研究,连主治医生都啧啧称赞,每次查房到他跟前,医生总会调侃地说:“姜老已经是肺癌专家了,自己的病情比我们都了解啊!”
在姜义道住院期间,锅炉公司领导多次前往医院看望,鼓励他战胜病魔,早日好转。锅炉公司老领导耿雷在一次回厂视察时,得知姜义道得患病,亲自去慰问他。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同一件事。
姜义道生前的点点滴滴,无不彰显了老一代科研工作者那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把提升哈锅科技水平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不求有位,但求有为,用一生去为之努力奋斗。1998年,记者采访姜义道,当问及是什么促使他几十年如一日钻研业务时,他这样说道:“哈锅是我的事业所在,我喜欢在技术岗位上耕耘。”
姜义道的一生没有太多轰轰烈烈,但又极不平凡。他对哈锅的那份情,对技术的那份爱,必将深深地影响哈锅新一代年轻的科技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