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2-04-20
“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加重大。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了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即“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要驶上快车道,必然要依靠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借助海内外并购重组拓展发展空间,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创造有利条件。
“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走出去”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境外经营规模扩大。2010年底,中央境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境外子企业达693户,中央企业境外单位资产总额6299亿元,净资产2870亿元,所有者权益2264亿元,职工人数21万人。有的企业境外资产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40%。
“走出去”领域扩大。在境外规模、效益取得良好表现的同时,中央企业境外经营活动正从工程承包、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向制造业、服务业领域发展。如中国三峡集团与中国水电集团、南方电网组成中方联营体,合作开发境外大型水电项目。中央航运企业与“走出去”中央企业联动发展,提供海外工程物资供应和物流服务。中远集团以获得35年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全面接管希腊pct码头。中央企业积极实施海外并购,延伸产业链条,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得到提升。
“走出去”的质量提高。突出表现在,工程承包类已由过去简单的劳务输出,更多地向技术含量高、工程难度高的方向转化,中央企业在境外实施的一些工程项目实际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工程。如中国水电集团在苏丹承建的世界第一长坝麦洛维大坝,中国铁建在委内瑞拉承建的铁路,中交集团承建的印尼马都拉海峡大桥,以及中国电建承建的博茨瓦纳fr78公路等,这些工程的技术含量都非常高。
国际形象提升。中央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积极投身东道国社会发展,模范履行企业义务,展示了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形象。中国石油、中钢集团发布了国别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中国五矿作为中国企业代表,出席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领导人峰会,展示了中央企业良好国际形象。
总体而言,中央企业“走出去”还处在起步或者起步加速阶段。由于我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来自不熟悉东道国法律的挑战。因此导致的境外经营成本大大超出预算,甚至企业不得不放弃境外项目的现象,已经让中央企业得到了教训。随着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央企业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会越来越多,了解和熟悉被投资国的法律环境,依法加强对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的管理,重视和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是摆在中央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二是来自企业治理方式的挑战。企业“走出去”后多面临的是不一样的资产、不一样的员工、不一样的文化。同时,企业面对的利益相关者也不一样了。由于中国企业的治理模式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差异,怎么平衡国内经营与境外经营,国内员工管理与境外员工管理,如何巧妙、有效地在处理与政府、公众、媒体等方面的关系,如何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包括怎么和海外子公司打交道和做交易等,都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非常棘手的难题。
三是来自人才方面的挑战。几乎所有“走出去”的企业都面临着国际化人才匮乏的问题,加之企业内部薪酬制度等管理制度的制约,吸引和留住全球顶级人才难度很大。如何建立国际化的经营团队,是每个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四是来自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挑战。中央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等多重风险的考验,提高自身投资决策管理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并严格履行项目决策程序,对风险进行细致科学的评估,对突发事件做出预案,从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
“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要着力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要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开展海外业务,提升国际市场份额,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培养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和开放视野,立足全球配置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各类资源。深化国际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掌握国际竞争规则,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同时,要加强管理,防范控制风险,注意借鉴国外知名跨国公司、大公司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提升企业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竞争力。
(本文章摘自2012年3月28日《人民网》 作者:李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