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环球视讯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承载民族工业希望 彰显中国动力风采
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展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实力与风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核电——“造船出海”正当时

来源:国务院国资委官网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5-06-05

 

  5月7日,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5号核电机组正式开工建设。“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汲取世界先进设计理念合作研发的三代核电自主创新成果。该技术反应堆采用中核集团“177堆芯”设计,相比国内在运核电机组,发电功率提升5%~10%,同时提高了核电站安全性。新华社

  5月7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迈入了新时代。

  作为“华龙一号”拥有者,中核集团正逐步建立海外市场开发体系,积极推动英国、阿根廷、埃及等近20个国家核电项目合作。三代核电“华龙一号”走出国门,将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践,并开启中外互利共赢新局面。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核电“走出去”战略的核心不在成本优势,而在核电技术自主创新成果。比如,“华龙一号”开工建设就标志着我国自主创建的核电技术日趋成熟与完善,也意味着中国核电“走出去”将从“借船出海”、“拼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

  自主创新,内外兼修

  “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型是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合作的三代核电技术,结合了两家拥有的ACP1000和ACPR1000+的优势进行研发设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14年8月,由43位院士、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经认真审查后一致认为,“华龙一号”成熟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满足三代核电技术要求,设计技术、装备制造和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国内可以出口的核电机型。

  长期以来,中国核电技术路线的不统一,成为明显短板。随着我国核电装机的增加,自主核电技术基础薄弱、研发力量分散的劣势开始显现。因此,核电出口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遥遥无期”。

  之前,处于竞争状态的两大核电巨头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都在着力发展自己的核电技术,直到2013年中核与中广核达成协议,采用以“中核ACP1000177堆芯和中广核ACPR1000+三套非能动安全系列”为主要内容的融合方案,并最终形成“华龙一号”技术。

  由于当时我国已经确定了从国外引进的AP1000作为国内主要技术路线,“华龙一号”只能作为辅助技术被定位于出口。因此,关于其能否在国内建设采用,又经过多番争论。随着AP1000建设过程中多次遭遇设备难题连续拖期,国内支持“华龙一号”进行示范工程建设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电专家叶奇蓁表示,在压水堆技术路线指引下,几种或多种机型的并行发展,对于我国核电建设是有利的,也是打破僵局的一个办法。这样的观点在国内渐成主流。

  应把握好战略机遇期

  按照《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设定的目标,2020年中国在运核电机组将达5800万千瓦。

  “如果今年再有几台机组获批,这些机组又能在60个月之内建成,离5800万千瓦的目标就很近了。实现5800万千瓦的目标,还是有希望的。”张华祝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我国大陆地区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达23台,总装机容量2138.6万千瓦。截至2014年底,核电总装机容量2030.6万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49%;累计发电量1305.8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39%,比2013年增加18.89%。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各运行核电厂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确保了各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没有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表界定的1级和1级以上运行事件。按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规定的性能指标对照,在全球400余台运行机组中,我国在役核电机组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部分机组和安全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张华祝表示,2030年之前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过,核能行业目前也面临阶段性挑战。

  “在发展节奏上,未来10年我国核电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才能保证《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关于核电发展目标的实现,才能为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应有的贡献;在项目推进上,AP1000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需要尽快解决首台机组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重启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的要求需要抓紧落实,内陆核电建设需要加快研究论证,只有这样才能为‘十三五’期间核电稳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上,突破核电技术瓶颈,提高核电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三代核电机型的国产化、自主化,才能为核电‘走出去’、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在核电产业链的协调发展上,核电装备制造企业既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不足的问题,也面临核电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的问题;在加强公众宣传与沟通方面,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进一步为核电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核电产业体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张华祝说。

  近年来,受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我国核电审批速度有所放缓。“现在核电建设正在逐步恢复正常。今年全年的批准项目有希望达到8台甚至10台机组。如果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就可以说核电的正常建设已经恢复了。”张华祝表示。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核能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内地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共23台,到今年底运行机组可望达到30台,总装机容量接近3000万千瓦。

  技术成为最大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核电“走出去”已经取得积极进展。比如,我国与罗马尼亚、阿根廷分别签订了政府间核能合作协议、重水堆核电项目,并正就商务合同进行谈判;我国还与英国签署了中英政府间民用核能合作联合声明,积极推进欣克利角及后续核电项目;我国还与南非、土耳其、捷克、埃及、沙特等国积极推进核电合作。

  这其中,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共获得743件专利和104项软件著作权,覆盖了设计技术、专用设计软件、燃料技术、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的“华龙一号”,完全满足核电“走出去”战略的要求。今年2月,中阿政府签订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这标志着“华龙一号”正式出口拉丁美洲。

  张华祝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最近10年的规模化、批量化发展,中国在核电开发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已具备相当的国际竞争优势。

  “我国核电技术最大的竞争优势不是成本,而是由于市场需求前景强劲推动的研发技术进步。不仅政府对核电项目给予持续高度关注,企业也对核电技术研发投入大量资金。这些都使得中国的研发力量具备后发优势。比如,对‘华龙一号’,企业投入了数十亿元资金进行开发,进展较快也容易出成果。同时,我国还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科研工作者队伍。”张华祝说。

  张华祝强调,中国核电“走出去”将与“一带一路”紧密相关,核电将成为中国能源企业与周边国家合作的重要领域。

  (本文章摘自6月2日《中国经济导报》 原文作者:宋阳

TOP